


所謂“加譯”,顧名思義,就是指譯員根據(jù)說話人的原語,在譯出語中適當添加有關(guān)詞句,以求準確流暢地傳達意思。加譯不是簡單的字句對譯,因此也屬于意譯的范疇,也有人稱其為“詳譯”。
口譯過程由說者、譯者、聽者三方共同構(gòu)成,僅僅譯員自己理解說話人的意圖是不夠的,將這種意圖準確傳達給聽者才是最重要的。不同語言源于不同文化,在表面文字之下,還可能潛藏著各種深層的意義。譯員熟悉雙方的語言文化,一般能準確理解這類“弦外之音”,而聽話人則未必具有這種能力。譯員必須考慮到這種可能性,對原語中沒有直接表達的內(nèi)容進行添加。日語的溝通經(jīng)常講究「以心伝心」,即不用明說彼此心知肚明。而同樣的表達拿到漢語中則可能因為意義不明確而引起聽者混亂,因此,加譯在中日口譯中的作用尤為明顯。
簡而言之,加譯必須以準確把握說話人的意圖為前提,應(yīng)以不改變原意、不畫蛇添足為限,其關(guān)鍵目的在于傳達意義、防止誤解。
1. 被省略內(nèi)容的添加
加譯最常出現(xiàn)在原語中有省略的情況下。日語,特別是在口語中,主語及其他句子成分的省略很常見,因此日譯中時,常常會用到加譯的手法。
有時,這一過程對譯員來說是自然而然脫口而出的。比如,日方說:「國際交流を念頭においたうえで、日中雙方から優(yōu)秀な人材を出し合ったほうがふさわしいと思います。」分析這句話,謂語動詞「思います」省略了對應(yīng)的主語,在日語中這種省略完全不影響交流。然而譯成漢語時,此處如果沒有主語就明顯不自然,出于一般的說話習(xí)慣,譯員很自然地將其譯成:“我們認為考慮到國際交流,應(yīng)該由日中雙方共同派出優(yōu)秀的人才比較合適?!边@就是一個很自然的加譯操作。
有時,即使話題中涉及多方,日語也可能省略這些主語。例如:「この間、協(xié)力して欲しいことがあって相談すると、「考えさせてください』というので、期待しているんですが、まだ、何の返事もないんですよ?!棺屑毞治鲞@句話,其中顯然包含兩個人,且「相談する」「いう」「期待する」這些動詞的主語在兩者間反復(fù)變化。日語中省略主語沒問題,而漢語則不行,需要添加主語,可譯成:“上次,我跟別人商量,想請他幫忙,他說:‘讓我考慮考慮?!遗沃匾?,可至今什么消息也沒有?!?/span>
除了主語省略,日語表達常講究委婉,句中的各種成分都可能出現(xiàn)省略。這也需要譯員根據(jù)具體場景,及時添加各種相應(yīng)成分,使?jié)h語表達更為準確、自然。例如,會話中日方說:「~について、私どもは基本的な合意に達したとの認識を持っていますが?!惯@句話其實省去了后半部分,并未講完。如果譯員只根據(jù)字面翻譯成“我方認為已經(jīng)基本上達成了共識”,在會話中顯得唐突,也沒有傳達說話人希望征求對方意見的真正意圖。這里加上“不知貴方意見如何?”就比較合適。類似的,日語中常見「今日はお忙しいところ、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」的說法,翻譯時需要根據(jù)實際情況添加具體內(nèi)容,如“今天感謝您百忙中接受采訪”、“今天感謝您百忙中出席本次會議”等。
當然,并非所有省略現(xiàn)象都需要進行添加。有時,關(guān)于談話雙方共知的內(nèi)容,也常常省略。如日方說:「この間お願いした件、どうでしたか。」譯成:“上次拜托您的事情怎么樣了?”中方回答:“那件事沒問題,您就放心吧?!弊g成:「その件は大丈夫です。ご安心ください?!乖谶@段會話中,譯員甚至可能不知道究竟在說什么,但沒有任何添加,也可以完成雙方意思的傳遞。
面對說話人的各種省略,譯員還需判斷其意圖所在,若是故意的省略,則沒必要,甚至不可以擅自添加,破壞原話的效果。而對于被省略的具體內(nèi)容如果譯員本身也難以確定,切忌自作聰明、隨意瞎猜、亂加。如果條件允許,應(yīng)盡可能與說話人進行確認。
2. 具體化翻譯
除了省略之外,日語中有時會出現(xiàn)些含糊的表達,諸如「あれ」「なん」等。翻譯時為了保證其意義確,往往需要根據(jù)上下文對這些部分進行“具體化翻譯”,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加譯。例如,日方說:「このことにつきまして、あれですから、表に出さないでください?!勾颂幍摹袱ⅳ欷扦工椤鼓:磺澹韪鶕?jù)實際情況判斷翻
譯,如:“關(guān)于這一點,還沒有最后確定,請不要外傳?!被颉瓣P(guān)于這一點,屬于內(nèi)部信息,請不要外傳?!钡鹊取S秩纾骸袱长欷悉长长坤堡卧挙?、上司に知られるとなんですから、內(nèi)緒にしてください。」可以譯成:“這話只在這里說說,要是被上頭知道就不好了,請保密?!睂τ凇熬唧w化翻譯”,譯員應(yīng)慎重,需要了解有關(guān)情況,如有可能應(yīng)向說話人確認。
3. 詞語搭配問題
由于中日之間詞語的搭配關(guān)系不同,有時也需要進行補充和添加。例如,中方介紹說:“這座公園以培養(yǎng)各種珍稀花草和金魚而出名。”這里,“培養(yǎng)”與“花草”、“金魚”均可以搭配,但在譯成日語時,由于漢字詞的干擾,譯員可能會想到「栽培」,但顯然只能用于「草花」卻不可以和「金魚」搭配。這時,與其辛苦尋找一個可以兼用的動詞,不如將原來的一個動詞分譯成兩個,比如:「この公園は各種の珍しい草花の栽培や金魚の養(yǎng)殖で有名です?!巩斎唬@個例子中,拋開漢字的束縛,也可以找到兩者皆可的簡單動詞,比如:「この公園は各種の珍しい草花や金魚を育てることで有名です」。
有時,從用詞的豐富和語言的多樣性出發(fā),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,增添一些詞語的搭配。例如:「あの子は勉強にも、ピアノの練習(xí)にも熱心です。」可以忠實原句譯成:“那孩子學(xué)習(xí)、練琴都很用功。”也可以稍事添加,譯成:“那孩子學(xué)習(xí)很刻苦,練琴也很努力?!?/span>
4. 縮略語的翻譯
在中日兩國的語言運用中,還存在著相當多的縮略語。面對漢語母語的譯員,日方可能會有所照顧,遇到略語時加以說明,而中方則可能不顧及這些。因此,在口譯現(xiàn)場遇到漢語縮略語的機會往往較多,諸如“考研”、“郵編”、“通脹”等等,可能涉及各類話題,一般情況下,譯員應(yīng)考慮到日方的理解能力,進行完整翻譯,并適當添加說明,一般不能簡單將漢字直接音讀。而對于一些中國特有,且較為固定的詞,則可以根據(jù)日方的理解能力進行處理。比如“文革”一詞,如果是熟悉中國情況的聽者,直接譯成「文革(ぶんかく)」也沒有問題,而對一般日本人,則采用“音讀+說明”即「文革、つまり文化大革命」的方法更為合適。
同樣道理,除了一些略語,其他許多詞匯也可以根據(jù)聽者對中國的理解程度、專業(yè)程度,采取不同方法。
有關(guān)日語中的略語,一般也都采取類似的處理方法,不能簡單讀漢字以免給聽者帶來困擾比如「テ口特措法」(反恐特別措施法)、「自公連立政権」(自民黨、公明黨聯(lián)合政權(quán))等。
對于一些國際通用的羅馬字縮略語,如GDP、WTO、EU等,若雙方均熟悉,且翻譯時間較緊張時,可以直譯,如果時間允許,則應(yīng)該加上其正式稱呼。此時,應(yīng)注意中日兩國間說法的差異,如GDP“國內(nèi)生產(chǎn)總值”「國內(nèi)総生産」;WTO“世界貿(mào)易組織”「世界貿(mào)易機関」;EU“歐盟”「ヨーロッパ連盟」等。
5. 添加更自然的表達方式
在中譯日的過程中,為了讓譯語更為自然流暢,有時可以添加一些日語特定的表達形式。例如,談到在日本商店中購物,中方說:“說了半天,售貨員不懂,后來用手勢比劃,售貨員終于懂了。”這句話按字面可以譯成:「いくら説明しても、店員がわからなくて、その後手振りをしながら説明したら、店員がやっとわかった。」信息傳遞上雖然沒有問題,但如果能添加授受關(guān)系的表達形式,效果會更好,比如:「長いこと説明しても、店員にわかってもらえなくて、その後手振りをしながら説明したら、ついにわかってくれた。」
6. 適當添加相關(guān)信息及背景知識
添加一些相關(guān)信息的,例如關(guān)于“武漢被稱為我國的‘三大火爐’之一”這一句,在譯完「武漢は中國の『三大ストーブ』、つまり夏に酷暑になる三つの都市の一つと言われています」之后,還可以視情況加上「ちなみに、あと二つは重慶と南京です」,能夠讓聽者獲取更多信息,了解更全面。
以上綜合分析了口譯中加譯手法的運用。必須強調(diào),加譯是為更好的意思傳達服務(wù)的,究竟何時需要,很難有簡單劃一的標準,需要譯員根據(jù)談話內(nèi)容、情景、雙方的具體情況隨時進行判斷。
大連翻譯公司